欢迎光临浙江经济理事会官网!
当前:浙江经济理事会 > 高端阅读 > 张茉楠:无须对提高工资水平过度忧虑

张茉楠:无须对提高工资水平过度忧虑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07日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工资增长与中国经济增长不同步是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重要原因之一。未来如何稳步提高劳动力工资水平,摆脱低水平均衡的陷阱,将是中国经济良性增长的关键一步。

    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和 《工资条例》历时多年,几易其稿,几经周折,不仅在于劳资利益分配、同工同酬等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更在于担心工资上涨和劳动力成本的提升,会侵害中国的竞争力优势以及造成成本推动型通胀。工资水平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对短期通胀总水平的确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是直接推升服务类消费价格上涨。相比CPI构成中食品和工业品两大类商品,劳动力成本(尤其是低端劳动力成本)上升对服务类消费项目影响更为直接和明显。由于工资的黏性以及向产品价格传导的滞后性等因素,人力成本上升对最终商品销售价格的传导效果可能存在较大程度的削弱,而家政等服务业转移人力成本和提价则相对容易。第二是间接推动制造业产成品价格上涨。资本密集型及附加值较高的企业,一般具有足够的利润消化成本。但在低端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中,工资占企业生产成本比重较高,工资上涨必然导致企业成本的相对上升。

    但是,工资-通胀螺旋式上升的触发机制是有条件的,即货币工资的上涨幅度超过了劳动生产率增速。一般而言,当实际工资与实际劳动生产率同步增长时,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幅度会被劳动力的更高产出完全消化,因而,劳动力成本和利润占总产出比例保持不变。名义工资的增长率应相当于实际劳动生产率的增幅加上通胀率,只要劳动生产率与工资同步增长或略高于工资上涨,工资上涨就不会生成通胀或挤压利润空间。

    长期以来,我国由于存在较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供给和廉价的劳动力,企业得以克服资本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以低廉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获得优势,实现了较长时间的经济持续增长,成为全球的价值洼地。这不仅形成了过分依赖增加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的增长方式,也阻碍了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提高的步伐,导致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但反过来看,生产要素价格的长期低估,也是现有经济增长模式以及经济内外失衡和产业结构低端化的症结所在,中国廉价成本造就的低成本优势不可能再持续下去。

    从短期看,国家需要降低税负让利于民。过重的税负不但增大了企业的负担,也挤占了工资上涨的空间,如果税收负担能下降,这部分成本下压之后完全能用来填补工人工资上涨的成本。

    而从另一方面,劳动者报酬的增长速度低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也远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从财政收入增长状况看,1996年开始,财政收入增长率一直高于劳动者报酬增长率,在2001年、2004年两者的差额分别高达15.4个百分点和12.8个百分点,2007年财政收入的增长率更是高达32.4%,2008年和2009年也分别达到19.5%和11.7%,尽管今年已经实现了劳动报酬与国民经济增长同步,但还富于民的空间还很大。

    而最根本的还是要由低成本驱动增长向劳动生产率驱动增长转变。事实上,要判断一个国家的成本压力和竞争力,重要的是比较工资的增长与生产率的增长,如何把工资上涨当作一种倒逼机制也可能是经济转型的关键一步。国际经验表明,工资上涨并不能降低一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反而可能成为结构优化的契机。

    因此,中国经济要走向良性平衡,本质上就是要弥合劳动生产率增长和工资收入增长之间的差距。中国未来几年将面临对劳动力重估的进程,是否能够以此形成经济转型的倒逼机制,带动中国经济走出低水平徘徊,是最为关键的一步。(据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