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浙江经济理事会官网!
当前:浙江经济理事会 > 舆情扫描 > 紧跟国家战略做服务 严盯企业发展抓品牌

穆迪标普下调中国评级 舆论认为不靠谱

发布时间:2016年04月08日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一、舆情综述

  本期,穆迪和标普两大国际评级机构先后下调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引发中国舆论不满,多认为这与中国实际信用水平相悖,并不靠谱。一向对国际并购比较激进的安邦集团突然宣布退出竞购喜达屋,这令舆论感到意外,对其退出原因,多认为出在价格问题上。上海金鹿财行日前遭遇兑付危机,资金缺口达3亿元,而背后则可能涉嫌自融和自担保,这一事件再次引发舆论对P2P行业风险的担忧。银行业上市公司2015年年报陆续发布,从发布数据来看,净利润增速进一步下滑,部分银行降薪引发舆论关注。

  二、热点解析

  1.穆迪标普下调中国主权信用评级 舆论认为不靠谱

  3月31日,标普宣布,下调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至负面,同时将中国香港信用评级展望也下调至负面,将20家中国政府关联公司的展望由稳定下降至负面。标普认为中国经济再平衡的推进可能慢于预期,预计中国政府和企业杠杆率将恶化。而此前,穆迪已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调整至负面,还将中国38家国有企业及授予评级的子公司、25家金融机构评级展望由稳定下调至负面。

  【舆论观点】

  穆迪和标普先后下调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引发中国舆论强烈不满,严重质疑两大投行下调中国评级的真实性、目的性和可靠性。对此,中国官方表现淡定,财政部部长楼继伟表示“不care它的评级”,财政部副部长史耀斌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高估了我国经济面临的困难,低估了我国推进改革、应对风险的能力。央行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认为,这些国际评级对中国机构融资成本的影响不会太大。舆论认为穆迪和标普的做法有更深层目的,财政部内部控制委员会委员张连起认为,这一评级结果存在被利用于唱空、做空中国的可能性。香港媒体认为,国际资本正借助信用评级做空中国。部分民间舆论认为,这是美国战略意图的体现,其实质是一场金融战争。舆论多认为,标普和穆迪等评级机构本身的可靠性也是存疑的,三大评级机构对其准确性并无把握,评级并非一门精确科学,难以脱离主观影响而真正独立。察哈尔学会研究员张敬伟认为,西方式的评价体系很难客观把准中国经济的脉搏,也无法做出公允、客观的判断。

  【舆情解读】

  国际三大信用评级机构拥有几乎垄断的信用评级话语权,穆迪和标普调降中国评级无疑具有一定的破坏力。不过,国际评级公司自身的可靠性和其在国际金融危机、希腊债务危机等事件中的表现,令国际舆论对其评级动机和可靠性更加怀疑。尽管如此,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仍然不能完全无视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一要保持发展的定力,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稳中求进,二要采取措施积极应对由此带来的金融风险,三要为中国本土的独立信用评级机构争夺话语权,打破国际垄断。

  2.安邦退出竞购喜达屋 价格问题或是主因

  3月31日,喜达屋宣布,由安邦保险集团公司组成的财团决定撤回此前提出的非约束性收购方案,且不再准备提出其他方案。由安邦保险集团、美国J。C。 Flowers&Co与春华资本三家机构组成的联合体,于3月14日发出非约束性收购要约,拟以每股76美元现金收购该公司所有股票,并于此后连续两次提高收购价至每股现金82.75美元,总价值141.5亿美元现金,迫使竞争对手万豪将收购价提高了15.4%。安邦突然决定退出收购引发外界猜测,一时难有定论。

  【舆论观点】

  舆论普遍关注安邦退出竞购的原因,据分析主要有三种。一种观点认为,竞争对手万豪释放继续抬高收购价信号,有可能大幅偏离喜达屋基本面,超过了安邦价格底线,而安邦看中的是喜达屋的投资价值和回报率,收购价过高导致其弃购。此类观点占比过半。第二种观点认为,安邦巨资竞购喜达屋的投资可能超过保监会规定的额度,也可能超出已被核准的QDII额度。第三种观点认为,由于融资透明度等问题,在万豪提出更高报价后,安邦未能将其不具约束力的提议变得具有约束力,被迫退出竞购。对于后两种观点,舆论尚有不同看法,有的媒体认为,安邦退出竞购不存在监管问题。

  【舆情解读】

  安邦突然退出喜达屋竞购是中国保险业参与海外并购失败的新案例,对其他险企走出去具有一定的参照意义。保险企业参与海外并购要量力而行,不仅要考虑企业自身的资金实力,而且要考虑投资收益、监管政策、投资国政策法律等。在并购过程中还应避免恶意竞价,最终超出自身的承受能力。企业并购最终是为了获取某种利益,投资成本过高可能得不偿失。

  3.金鹿财行遭兑付危机 P2P行业风险继续蔓延

  据媒体报道,3月30日,上海快鹿集团旗下理财平台金鹿财行遭近300名投资者围堵。3月31日该平台发布兑付公告,确认目前平台资金缺口为3亿元。该公司明确表示,平台因资金链出现问题,影视宝类产品确定出现兑付问题,可能延后兑付2-3个月。快鹿集团已承诺将提供总价值不少于30亿元的资产,作为客户兑付的抵押担保,并于近期与相关客户签订补充担保协议。

  【舆论观点】

  金鹿财行挤兑事件再次引发舆论对P2P行业的关注和反思,舆论关注的焦点主要有三个,一是快鹿集团自融、自担保等违规问题,有媒体认为,由快鹿发起的《叶问3》电影理财产品,其实是集团通过自己的担保公司、P2P平台和财富管理公司,为自己投资的影片募集资金,已涉嫌自融。二是对快鹿集团刻意制造《叶问3》的票房神话表示质疑,认为其意图通过拉高票房净收入,带动相关上市公司股价攀升,甚至不惜票房造假。三是郎咸平父子卷入该事件成为舆论又一焦点,舆论认为郎咸平之子郎世玮创办的哲珲金融与快鹿集团关系密切。

  【舆情解读】

  继e租宝事件之后,P2P行业各种风险事件依旧不断,甚至有业内人士称2016年是P2P行业的死亡年,会有越来越多的问题平台倒下。P2P行业的主要问题仍是监管缺失和发展不规范,自融、自担保和违规设立资金池,偏离了P2P行业作为资金中介的定位,往往倒向非法集资的一边。快鹿事件再次发出警示,P2P行业必须坚持依法合规经营,否则很容易造成各类危机事件。业内预计未来几年90%的网贷平台或将倒闭,只有合规平台才可能走到最后,相关企业应放眼长远,多在合规稳健经营上下功夫。

  4.银行业年报陆续发布 净利润增速放缓受关注

  近期,上市银行陆续发布2015年度年报,工农中建交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年报显示,2015年他们的净利润同比增幅分别是0.5%、0.7%、0.74%、0.28%和1.03%。从年报披露情况来看,2015年上市银行业绩多数增速回落,不良贷款率继续惯性上升,部分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已逼近监管红线,部分国有银行的分红水平略有下降。随着央企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的实施,工、中、建、交等银行高管的2015年薪酬均有大幅下降。

  【舆论观点】

  上市银行2015年度业绩报告的发布引发舆论关注。舆论关注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普遍认为银行盈利有所下降,有媒体甚至认为,银行净利润增长陷入了“龟速”。二是认为不良率上升,银行不良贷款将加速暴露,不良贷款处置力度将加大。对于银行业的不良率问题,农行风险总监宋先平认为,2016年不良贷款可能还会小幅增加,不良率也可能还会继续走高,但总体是可控的。三是在银行降薪方面,从年报来看,高管薪酬几近腰斩,舆论普遍认为降薪幅度较大,力度空前。不过从人均薪酬情况来看,有媒体认为,除交行及中行人均薪酬增长外,其余三大行有所减少,但减少幅度并不大;招行及中信银行人均薪酬降幅分别达15%、20%,但是这并非降薪导致,绩效薪酬的延期支付才是重要原因。此外,舆论多认为降薪不会引发银行业离职潮。

  【舆情点评】

  随着宏观经济环境下行压力加大和银行业自身体量的增加,银行业经营风险也在加大,经营效益有所下滑,舆论对银行业的关注点也主要集中在净利增速降低和不良率上升两方面。随着供给侧改革进入实施阶段,过剩产能逐步退出市场,由此导致的银行坏账将有进一步提升的可能。这一方面需要银行业通过不良资产证券化、债转股等方式积极化解,另一方面也倒逼银行业加快改革创新步伐,开辟新的盈利模式,降低息差收入占比。此外,降薪也是舆论关注的问题之一,银行业应关注可能由降薪引发的人才流失问题和舆论对银行业经营能力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