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浙江经济理事会官网!
当前:浙江经济理事会 > 舆情扫描 > 紧跟国家战略做服务 严盯企业发展抓品牌

国外“过时”药物中国获新生 媒体报道标题再惹争议

发布时间:2016年04月08日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一周舆情综述

  3月28日至4月3日期间,参考消息网的一篇文章《美媒:过时药物进入中国市场 药物审批仍需改进》被新浪微博@头条新闻、@财经网、@中国经营报等账号转载后在自媒体舆论场中引起激烈讨论。“国外药物 中国获新生”登上微博热搜榜,中国创新药的现状受关注,媒体标题引发争议。3月30日,此前因消费警告而陷入危机的青海春天再次受到关注,其核心产品被勒令停产,而就在公告发布的第二天子公司春天药用获得《药品生产许可证》,被舆论解读为青海春天一天之内上演子公司“救场”的反转剧。3月30日,国家卫生计生委会同中央综治办、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维护医疗秩序工作的通知》,通过强制医疗纠纷责任认定“治疗”医闹引关注。

  热门话题解读

  1.国外“过时”药物中国获新生 媒体报道标题再惹争议

  近日,参考消息网刊登文章《美媒:过时药物进入中国市场 药物审批仍需改进》,称美国媒体《华尔街日报》网站刊文报道了2013年百时美施贵宝公司因药效不及竞争对手停止了一款抗肝癌药物的全球试验。公司转而把这种名为“布立尼布”(Brivanib)的抗癌药的许可权授予中国的一家初创企业。报道详细分析了中国新药审批速度以及中国肝病相关药物匮乏的现状。报道指出2008年至2012年全球推出的药品中只有21%在中国有售,而在美国这个比例是68%。例如,革命性的丙肝新药可在短短几个月内治愈90%以上的患者,但一直没有进入中国市场,而中国的丙肝发病率属全球最高之列。中国患者仍依靠旧的疗法,往往伴有恶心和脱发等副作用。从文章的核心内容看,该媒体的报道认为百时美施贵宝的药品虽然药效不是最佳,但从价格和质量两方面综合考量,更适合中国市场,中国病患可以更快获得更好的治疗方案。

  参考消息网首发文章后,新浪网等媒体跟进转载,“国外过时药物 中国获新生”在微博中引起发酵。对比两个舆论场的讨论情况,自媒体渠道反馈较激烈。网民对相关新闻的评论量达到2000余条。网民普遍以愤怒的态度看待事件,不少人表示“为何要做外国人的小白鼠”;同时微博中还引发了对中国药企的创新能力的质疑,有网民认为“中国药物创新能力为0”,并讽刺称“国外药效没有竞争对手好,但是在中国就是最好的,能吃到这种药已经是绝处逢生了”;而国外创新药进入中国市场限制过多、速度太慢也遭到诟病,网民呼吁加快艾滋病、癌症和传染疾病新药的审批速度。总体上看,自媒体舆论场负面情绪宣泄较多。

  该事件成为民众对药品安全问题极度不满的又一个情绪宣泄口。在非法经营疫苗事件的余热尚未完全散去之时,公众对相关疫苗知识的辟谣、科普依旧持怀疑态度,国外“过时”药物在中国获得新生的新闻再次引起公众对监管部门的质疑,同时中国制药企业的创新研发能力也不受认可,悲观、愤怒等负面情绪占据主流。与疫苗事件引发的全民恐慌情绪相似,媒体报道的标题描述了现象,却没有反映具体原因,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误读。而公众对药品安全问题比较敏感,致使网民的偏激情绪比较强烈。

  2.青海春天主营产品被勒令停产 子公司迅速“救场”

  3月30日,青海春天发布公告称,国家食药总局勒令其停产。在包括央视在内的电视大作广告的公司主打产品冬虫夏草粉片“极草”被叫停立刻引发市场震动。青海春天一直以来两张护身符“保健食品试点企业”和“青海省试点产品”被正式宣告无效。3月31日晚间,青海春天发布公告称,青海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向控股子公司青海春天药用资源科技利用有限公司(春天药用)发出《关于青海春天药用资源科技利用有限公司换发的批复》,同意换发《药品生产许可证》。同时,春天药用也收到青海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冬虫夏草纯粉片产品停止试点有关事宜的通知》。一天之内,青海春天主营产品被停产,子公司迅速“救场”的反转剧上演。

  从舆论反馈可以看出,青海春天的经营管理方式受到质疑,媒体普遍表示不看好青海春天。财新网评价青海春天的营销方式为“凭借巨额广告费打造的‘轰炸式营销’”,不仅花费巨资在央视新闻联播之后打广告,总工程师张雪峰还被塑造成“有望获得诺贝尔奖”的“高级科学家”形象,财新网指出凭借这种方式,青海春天不仅快速提升品牌知名度,同时还获得经销商的信任,但是这种营销方式在2015年失效。《21世纪经济报道》的文章引用行业观察人士的观点指出,青海春天业务高度集中,单一依赖极草产品是此次危机的根源所在。未来网也持相似观点,认为依靠营销宣传打造“极草”神话,产品种类过于单一,“特殊滋补类产品”的身份不仅受到舆论质疑,也从2015年底开始面临愈发严格的监管。

  行业人士与普通公众的关注点有所不同。行业人士主要从青海春天经营策略失误的角度对事件进行解读,而普通公众则对极草的“滋补类特殊产品”尴尬身份关注较多,并对极草产品长期以来采取的轰炸式营销策略表示反感。极草产品的舆论反馈给中药相关产品营销的方式带来启示。与普通食品不同,公众对此类保健品、非处方药品的功效诉求较大,在实际帮助消费者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品牌营销将更有效果。夸大事实的概念营销既容易触犯相关政策、法规的底线,同时也更容易引起反感。

  3.纠纷责任认定前不得赔钱了事 舆论呼吁综合“治疗”医闹

  3月30日,国家卫生计生委会同中央综治办、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维护医疗秩序工作的通知》,要求滋事行为制止前不得调解、纠纷责任认定前不得赔钱。

  从媒体舆论场的反馈看,新闻媒体普遍表示支持该政策。《北京青年报》刊登的评论文章认为强制将“私了”变成“公了”一定程度上能够遏制“职业医闹”;同时清晰的责任认定,有利于厘清医院、医院领导以及医院职工三者的责任,防范部分院领导为逃避责任而出钱“私了”,有利于追责和医院相关工作的改进。还有媒体指出,防止和解决“医闹”,还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施治。《现代金报》的文章认为解决“医闹”问题,一方面要改进和完善医院自身的治疗环境和水平,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公众建立科学的医学理念,防止公众对“神化”、“妖魔化”医生认知。

  “医疗纠纷责任未认定前,医疗机构不得赔钱息事”一经新闻媒体的报道,随即引发热议,新浪网转载《新京报》的文章后,获得4.7万余条评论。政策是否真的能根治医闹问题是引起网友讨论的要点。支持方认为政策能够化解医院通过赔钱“息事宁人”所助长的“医闹”现象。而更多网民则从患者缺乏申诉渠道、医疗事故鉴定公正性两个方面进行讨论,认为政策对解决医闹问题的效果有限。首先,不少网民担忧缺乏患者申诉的渠道,甚至偏激地认为这条政策将造成“官官相护”的结果。还有网友进一步指出,虽然医闹现象频发,但是在医患关系上医院是相对强势的群体,患者在缺乏申诉渠道时,“闹”成为唯一能够获得赔偿的途径。其次,医疗纠纷责任认定的公正性也受到网民质疑,有网民指出医疗事故认定申请很少最后能被法院或相关机构认定为事故,中国医疗事故率较低,医疗事故鉴定不公正。不少网民认为卫生系统的医疗事故鉴定机构无法独立公正,而如果由保险公司组建第三方独立鉴定团队也许能提供更公正的结果。综合媒体与自媒体舆论场的反馈可以看出,单独一条政策无法真正对医闹现象进行根除,相关部门应从完善患者投诉渠道、改进医疗事故鉴定方式等多方面综合“治疗”医闹。